中国石油推进“一带一路”低碳发展

  从欧亚腹地的茫茫戈壁到极北之境的皑皑冰原,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漫天黄沙到苏门答腊岛的热带雨林……9年来,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大背景下,中国石油与合作伙伴们一道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“向绿而行”,为推进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。

  积极布局 做清洁能源的供应者

  奇姆肯特,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,现如今是哈萨克斯坦的第三大城市。中国石油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合力改造的环保炼厂,成为这座城市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动力。

  在改造工程投产后,奇姆肯特炼厂产能达到600万吨/年,轻质油品回收率从56%提升至80%,终结了哈国不能生产高标号燃油的历史,如“炼油明珠”闪耀在“一带一路”首倡之地,谱写丝路合作新篇章。

  同为“一带一路”沿线能源合作的重要地区,奇姆肯特的绿色发展路径是将成品油清洁化,而几千公里开外的缅甸伊洛瓦底江畔古城曼德勒,则得益于天然气的应用。原来,这座城市用于发电的天然气总得不到保障,商铺常因缺电而停工。在中缅天然气管道投产后,每年有来自缅甸西海岸超过2亿立方米天然气横跨数百公里奔涌至此,给曼德勒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夜晚,曼德勒的繁华地带灯火通明,以前必备的发电机失去用武之地。

  天然气一头连接着化石能源,一头连接着新能源,是最为现实可行的过渡能源。与其他跨国石油公司一样,在碳中和热潮下,中国石油逐渐将目光转向油气热电氢综合发展。2021年,中国石油明确了清洁替代、战略接替、绿色转型“三步走”总体部署。新能源业务不仅在国内市场多点开花,“出海”之路也走得有声有色。

地热是中国石油海外新能源布局的“排头兵”。环太平洋火山带的热带雨林中,长城钻探为印度尼西亚SMPG和SGI公司提供高温地热井钻完井总包服务,将施工效率提高了20%。SMGP项目的4口地热井已于2020年8月开始发电,每年可以减少碳排放12.7万吨。

  新能源合作没有禁区,工程建设公司积极试水,在国际市场开辟了光热业务的处女地。

  阿联酋迪拜马克图姆太阳能公园内,整齐密集的太阳能板和集热镜如同一座座深蓝色的“能量之岛”,将蓄积的资源惠及千家万户。工程建设公司参建的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“光热+光伏”混合发电项目——迪拜950兆瓦光电光热项目。这个项目建成投产后,可为迪拜27万多家庭提供清洁电力。

  中国石油海外新能源业务尚处于涉足阶段,未来该如何发展?国际能源学者陆如泉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。他建议,可在现有的化石能源合作项目中嵌入绿色能源合作项目。例如道达尔能源去年与伊拉克签署价值270亿美元的能源开发协议,包括在油田建造1吉瓦的太阳能发电站,以实现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。

勇挑重担 做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者

  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,在发展经济的同时,能否像发达国家一样实现绿色发展,保护敏感的生态环境?这是摆在这些国家面前的一道难题,也是众多石油公司在合作中面临的难题。

  两千年前,美索不达米亚孕育了灿烂的两河文明,与辉煌的过去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多年战乱后的百废待兴。作为伊拉克战后第一条外输能源通道,米桑原油管道承载了伊拉克提升原油出口能力、国家重建的厚望。

  然而,这条272公里长的管道所经之地仅河流、水渠就达上百条之多,环保要求极高。为了将管道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,中国石油管道建设者采用定向钻施工方案,穿越河流后,将施工段河床全部恢复原貌,购买上万尾鱼苗投放到河中。

  让生态环保与生产经营同轨同步,中国石油以实际行动作出回答。

  北极圈以北的冰上丝绸之路上,坐落着亚马尔LNG项目。工厂脚下的永冻土对温度极为敏感,冬季坚硬无比,但到了夏季,就会形成一个个沼泽。为了保护当地生态,这里所有的建筑都像“吊脚楼”一样打入地层10—20米深的钢管桩基地上。此外,2013年以来,亚马尔LNG项目已累计完成761公顷土地的恢复工作,恢复后的土地达到农业用地水平。

  保护河流雪原,中国石油拿出最大的诚意;守护野生动物,中国石油报以最大的善意。

  西非,加纳海域。东方物探海洋哺乳动物观察员Renee手持望远镜,仔细观察着远处嬉戏跳跃的海豚。为了在勘探作业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海豚、海龟等海洋生物的影响,每次放炮作业前,观察员都要确保震源500米内没有海洋生物。为避免意外伤害,小型工作艇全部加装了螺旋桨护罩并严格限速。

  缅甸南部,瑞瑟多自然保护区。这里是濒危野生动物缅甸星龟的栖息地,为了保护星龟,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不仅在设计中修改了管道路线,施工后,还对作业带进行了植被恢复。凡是遇到自然保护区,项目就变更路线,光是完工后的作业带地貌恢复面积,就达2300公顷。

  在保护中开发,在开发中保护。绿色“一带一路”是中国石油发展理念的海外实践和主动作为,也使能源合作进一步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。

志存高远 做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推动者

  扩展低碳合作“朋友圈”,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,不仅是优秀企业公民的责任,还是打造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企业的题中之义。

作为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(OGCI)在中国的唯一成员企业,中国石油在该组织框架下勇于实践、成果显著。OGCI昆仑气候投资基金已于近期启动,为减少或消除甲烷、二氧化碳排放,实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(CCUS)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提供可靠方案。中国石油还组织召开了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机遇论坛,为OGCI成员企业与国内相关领域机构之间搭建合作桥梁,彰显了中国企业的担当。

  2021年,包括中国石油在内的12家OGCI成员公司,承诺在《巴黎协定》规定的时间框架内,实现所管辖经营活动碳中和,加速推进温控目标实现,加大在能效提升、低碳氢能、低碳燃料、CCUS等领域全产业链技术合作,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。

  未来,如何进一步与世界共凉热,为全球气候治理传递希望?

  OGCI执委会委员、中国石油QHSE首席专家周爱国这样回答:一是加强国际合作,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行动。中国石油可与国际石油公司合作,建立起覆盖广泛的全球废塑料循环利用体系,确保在制定全球“终结塑料污染”协议中把握主动权。二是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,落实生物多样性大会《昆明宣言》。与国际伙伴携手共同构建更加公正合理、各尽所能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。三是建立健全环境、社会和公司治理(ESG)体系。我国石油企业应将ESG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和考核机制,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。

 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(UCL)基建转型首席教授梁希建议,中国石油可以在“一带一路”框架下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,包括开发气候友好项目、建立气候投融资标准、开拓碳资产等。同时,要积极研究气候风险管理,为企业提供指引,更应与多边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、亚洲开发银行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合作,降低气候友好项目融资成本。

  和谐共生,绿色永续。中国石油作为全球优秀企业公民,将继续在“一带一路”框架下与国际伙伴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新体系,让“一带一路”能源合作的绿色底色越发鲜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