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措并举“先立后破” 稳妥保障能源安全

“端稳能源饭碗,煤炭依然是‘压舱石’。”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日前在国是论坛之“能源中国”上表示,这也是与会专家的普遍共识。


当前,地缘政治冲突正在重塑全球能源地缘政治版图,包括煤炭在内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,提高国家的能源独立性,是守住安全底线的重要支撑。在我国加快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背景下,找到一条既保障能源安全又实现降碳的路径,十分关键。


石油进口亟待多元化


今年以来,国际天然气、电力、油品短缺问题加剧,全球能源价格飙升,加深了各国对能源安全问题的担忧,并重新审视过度依赖化石能源带来的潜在风险。


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为“富煤、贫油、少气”,尤其石油、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较高,在国际油价高位震荡期间,进口油气成本一度高企。针对今年上半年的油价飙升,国内油气行业人士分析称,以2021年进口量为基准,国际油价每上涨1美元/桶,我国石油进口成本将增加37亿美元;若2022年平均油价在100美元/桶以上,将一定程度上拉低我国GDP增速,同时拉高我国CPI上涨幅度。


“我国石油和天然气高度依赖进口,当前形势下将给能源安全、经济安全、国家安全带来隐忧。”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经济专委会主任戴彦徳表示。


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崔守军提醒,基于能源安全考虑,我国油气资源进口来源要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国家,未来进口肯定是要多元化。


“日趋复杂的国际政治形势和全球能源市场动荡,警示我国需要重新审视‘控煤、稳油、增气、扩大新能源’能源战略的安全风险。”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表示。


稳住煤炭这个“压舱石”


“高度依赖进口,难以‘稳油’和‘增气’,为应对油气进口风险,必须立足‘国内为主’。短期看,煤电高质量发展与转型是平稳有序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,满足增量电量需求,保障最大负荷刚性增长,提供可再生能源跃升式发展所需的系统灵活调节能力,为电力系统安全供应提供‘兜底’保障。”袁家海表示。


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指出,去年下半年曾出现煤价上涨,今年以来,全球能源价格暴涨,有的地区天然气价暴涨数倍。“除了受疫情、产业链受损等因素影响外,还有一个共同特点,就是主观或客观上走了‘先破后立’的路子。”


国务院今年1月印发的《“十四五”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》明确提出,要立足自身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,坚持“先立后破”,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。


在邹骥看来,“先立后破”意味着要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。


“煤炭依然是我国能源的‘压舱石’,当下发展既依靠煤炭,又要逐步低碳化,是对中国智慧的重要考验。一方面,要全力保存量,按部就班从政策、金融、交通运输、仓储等方面全方位稳住煤炭开采量、煤电发电量;另一方面,尽最大可能利用非化石能源保证能源和发电增量。‘十五五’时期要进一步扩大非化石能源增量,逐步有序替代现有煤炭存量,才不至于动摇能源安全的根基。”邹骥表示。


新能源为能源安全增底气


就保障能源安全、加快经济发展与实现“双碳”目标之间的关系,戴彦德认为,绿色低碳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对立面,相反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能。


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总规划师严秉忠指出,立足国情看,能源独立需要发展可再生资源。“能源是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,可再生能源是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‘先锋队’和‘主力军’。”


中国在此方面的巨大潜力引人遐想。吴吟提供的数据显示,按照20%的屋顶面积、2%的戈壁和荒漠地区面积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估算,中国太阳能可利用量约22亿千瓦。此外,中国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、陆地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等均颇为可观。


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表示,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有助于增强能源安全。“过去20年,光伏发电技术发展迅速,发电成本降到原来的1/20。未来数十年,随着这个成本持续下降,价格低廉、供应充足的光伏发电将成为保证中国能源安全的关键。”


“我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能、风能、水能,特别是近年来,光伏和风电产业实现了迅猛发展,电池和电动车领域实现了异军突起,都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增加了底气。”吴吟表示。